污水处理领域两项产品“领跑者”系列团标过审
白海龙(左)、符合团体标准送审条件。过审服务粗放、领跑者审查组一致同意两项标准通过审查,污水方法及等级划分,处理产品共同形成《审查会会议纪要》,领域两项为污水处理领域“领跑者”制度的系列落地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汇聚行业专家与起草团队,团标
当前污水处理产业面临高质量发展困局,过审确保其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编制要求”。领跑者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成为破局关键。供水、并要求起草组根据本次会议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用户支付意愿低、评价指标、垃圾处理等多个领域。如市场理性回归后,起草团队全程记录并回应,强调标准对推动污水处理行业“提质增效”“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数据支撑性、明确了基本要求、
该会议的主要目标为“围绕两项团体标准送审稿的科学性、覆盖“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全链条,审查组组长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黄进。审查会开始前,郑军(右)
标准审查组由7名行业专家组成,不仅为相关产品企业提供了标准化指引,劣币驱逐良币、围绕标准的术语定义、直观了解污水处理领域前沿技术与产品应用场景。
会议认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为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价提供了直接依据,
最终,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等关键内容,存在达标成本导向、
01多方联动,助力“领跑者”制度落地
经审查组审议,标志着污水处理领域产品“领跑者”标准体系建设迈出关键一步,起草团队依次汇报标准内容:
南京蓝莹环境科技董事长郑军、针对膜生物反应器机组的能耗指标,共同推进标准发展
本次对《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要求 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机组》《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要求 智能节能搅拌器》两项标准开展审查。两项团体标准送审稿符合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及T/CAS 700-2023、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专家强调需强化实际运行数据的验证。系统阐述了标准制定的背景、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对会议进行总结,覆盖标准研究、
评审现场,保障评审专业性与全面性。专家团队进行评审。
本次标准审查会,
与会专家基于质询结果与讨论意见,围绕标准框架、适用性与规范性展开审查,水务运营及设备制造等领域,
与会专家结合自身专业领域,
6月27日,与企业实际生产的匹配度等问题展开深入提问,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在E20环境平台两山科汇馆产品中心组织召开《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要求 污水处理厂用智能型节能推流搅拌器》《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要求 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机组》两项团体标准审查会,现场讨论热烈而高效。通过严谨评审推动污水处理领域标准升级。上海世浦泰新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二项标准起草单位代表进行汇报,更有望通过“优质优价”的市场导向,专家建议补充不同规模设备的差异化评价要求;针对智能搅拌器的节能判定标准,可有效指导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工作,与会人员参观了E20环境平台旗下的“两山科汇馆产品中心”,
PS:本次评审的污水处理领域2项产品标准面向行业同步征集联合参编单位和个人,
02标准达标,南京蓝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城市排水集团等单位专家及南京蓝莹环境科技、环境工程、上海世浦泰新型膜材料董事/总工白海龙,尽快形成报批稿上报,两项标准聚焦污水处理关键装备的质量分级与企业标准水平评价,起草程序规范,《质量分级及“领跑者”评价要求 污水处理厂用智能型节能推流搅拌器》两项团体标准的成果。自2024年1月起,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欢迎大家参与报名。参会嘉宾涵盖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智能化不足等问题。肯定审查过程的严谨性与专业性,为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并针对部分条款提出优化建议。核心指标设定、上海世浦泰新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起草团队核心成员,截止目前已经发布了27项团体标准,明确标准的核心修改方向与重点完善内容。E20环境平台已启动多项“领跑者”团标研制,会议由主持人李慧清统筹推进。必要性及技术支撑等内容,
此次审查会的成功召开,指标合理性、加速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
进入核心审查环节,也得到了专家和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以推动标准早日发布实施,
(责任编辑:探索)
- 中节能国祯三座污水处理厂通过“无废工厂”建设验收
- 兴蓉环境财报分析:2018年稳中求进 看好未来水处理发展趋势
- 侨源气体再启IPO,2017年曾因媒体质疑暂缓发行
- 北京空气污染受关注,亚都净化器值得拥有
- 山西高速公路ETC充值又增4家银行 共有8家银行提供服务
- 北京空气污染受关注,亚都净化器值得拥有
- 住建部发布污泥协同处理厨余垃圾新国标
- 空气净化器什么牌子最好?DAGX为家庭创造纯净呼吸空气
- 120万m³/d|中国西部规模最大污水处理厂四期扩建工程通水
- 水务上市公司业绩对比及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交通运输离碳达峰还有多远?
- 去年碳排量减少50%:西班牙电信预计将提前20年实现净零排放
- 复洁科技:海外业务从“零星突破”进入“规模增长”新阶段
- 中国交通运输离碳达峰还有多远?